首页|部门简介|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教学督导|质量监控|信息中心|高教研究|党建工作|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督导 >> 督导动态 >> 正文
多元实践启智润心 三维贯通铸魂育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2025-07-11  

(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四大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课程,是培养塑造史观、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致力于整合课程体系、以多元实践活动启智润心,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维贯通,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铸魂育人的价值功能。

一、以研究型分众教学打造学术性课堂

从思政课的政治性出发,根据学生思想发展特征、专业背景、班型特点和需求差异性构建学术性课堂,进行研究型分众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经济学类和外语学院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型课题中主观能动性,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平均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平均主义的两重性,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宏观进程深刻理解平均主义社会改造方案的历史局限性,理解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经济学家《变量》一书中提出的“慢变量”概念,思考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哪些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慢变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能力,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归纳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知识、思想深度、价值取向和个体能力的多元统一。

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在逻辑,从问题出发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体系,统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融汇时政热点和学生关注点,将每一章中每一个重点难点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以“主题—主角—主义—主线”的历史逻辑构建教学主线,构建学术性课堂。以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专题为单位的知识系统梳理和理念深度把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现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四大系统的统一。既坚持政治性,又注重学理性,以政治来统领学理,以学理来阐释政治。以生动深刻的学理分析,把《纲要》课程变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价值引领的主阵地,全面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达到以政治统领学理、以学理阐释政治的教学目的。

二、以多元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深入挖掘辽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编制《纲要》课实践教学“资源图谱”,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生动讲述辽宁地区的革命历史、讲好沈阳红色文化故事,建设实践基地,拓展育人空间,创新红色文化浸润式教学,致力于把辽沈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学优势,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具有辽大标识辽大特色辽大味道的思政课。

(一)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沈阳抗战博物馆群,了解九一八事变及东北十四年抗战史,弘扬抗战红色文化;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了解抗美援朝恢宏壮烈的历史,感悟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赓续抗美援朝红色基因;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奉天工场,了解沈阳这座工业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涌动着的文化血脉,激发学生传承工业文化基因;走进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和劳模集体的先进事迹,接受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洗礼教育。将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走进辽宁“六地”红色场馆和遗址遗迹,追忆辽宁这片红色沃土的峥嵘岁月,感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的伟大成就。

(二)以抗美援朝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研究专项拓展实践教学的边界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采访、摄录、资料搜集和口述资料整理等工作,目前已采访200余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场景,通过身临其境与志愿军老战士交流,学生们仿佛又见到了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等激烈的战争场景,把书本上寥寥几句的简要介绍具象化为抗美援朝恢宏壮烈的历史,从而深刻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组织学生到志愿军老战士孙德山自建的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与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真切感受辽宁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的红色历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着学生的心灵,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

三、以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全场景教学实现学习过程拓展迁移

(一)创建“六地文化研学”微信公众号实现学习过程拓展迁移

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丰厚内涵,创建以宣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六地”红色文化相关遗址遗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文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学习宣传特点,将“六地”红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打破课堂教学的原有边界,建构线上线下融合全场景教学,使《纲要》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拓展,实现学习过程拓展迁移,实现辽宁地方红色文化线上传播宣传。

(二)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优化教学环节和建立反馈机制

在线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雨课堂平台强大功能进行考勤、随机点名、在线弹幕讨论、互动答疑、效果测试、考核评价等,实现学习过程的泛在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在线上教学中,结合每一章节教学重点难点,以客观选择题、投票题、主观题等形式合理设置互动题目,通过学生作答情况掌握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程度,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以问卷星、雨课堂问卷形式建立课堂效果反馈机制,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三)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

在《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坚定道路自信,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解码长征精神”虚拟仿真课程资源,作为学生全员参与《纲要》课重要的线上教学内容。通过创建逼真的虚拟环境,优化丰富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使长征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场景重现,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虚拟技术以沉浸式体验提升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识。

四、以“大师资”建设打造大思政格局

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作为兼职教师“协同军”作用,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讲团创新教育模式,以“请进来”的方式开展馆校合作,将红色“六地”与“大思政课”相融合走进校园。讲解员以数智相结合的多元化呈现方式,现场展示3D打印的“残历碑”模型和东北抗联战士们穿过的“靰鞡鞋”等珍贵文物,展现了数字化技术裸眼3D全息投影辽宁“六地”宣传视频,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进行生动讲述和深度解读,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邀请辽沈地区的劳动模范到学校进行宣讲和现场教学,举办“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融入辽大思政课”专题报告,邀请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沈飞公司团委副书记方文墨作《从文墨精度到大国工匠》专题报告,通过辽宁工匠讲述辽宁故事,用心用情讲述亲身经历的鲜活感人事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大道理“活”起来,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这一社会大课堂讲好新时代辽宁思政课,在辽大学生中培育辽宁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使“三种精神”入耳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反馈:

1.尉同学(2024级国贸专业):首先,老师基于教材内容及历史时间线索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串联讲解,补充相关国际背景及学术前沿,详略得当,让我收获满满。其次,在近现代史课程中,老师充分结合具体辽宁省省情,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课程,让我对辽沈大地更加了解。再次,在课程的全过程中,老师充分运用社会真实场景教学方法,关注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现实危害,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最后,老师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同学培养阅读习惯和掌握观察问题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让我不仅学习到了新知识,更让我明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解决问题。

2.李同学(2024级经济学专业):汪海燕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支撑,系统地为我们讲解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同时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课堂上,老师采用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不仅夯实了我们的专业理论基础,还通过研读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撰写历史书评等活动,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思想性,使我们对历史有了更鲜活、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汪海燕执笔

校督导团 阎光亮推荐

2025年7月11日


关闭窗口

 中国沈阳 辽宁 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

辽宁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