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简介|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教学督导|质量监控|信息中心|高教研究|党建工作|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督导 >> 督导动态 >> 正文
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下《高级日语3》课程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5  

(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高级日语3》是日语专业四年级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日语水平,因此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各种日语知识的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日语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还要加强学生对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的理解,并在授课过程中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加入对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的内容。下面就本门课程中有关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融入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

一、融入内容:

本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内容与要求为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思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家国情怀:

传播有关党和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相关理念,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2)个人品格:

指引学生个人品质的培育。其中包括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以及学生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

(3)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

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等内容。

二、融入方式:

1、主题演讲中的融入:

为提高学生的日文表达能力,在每节课会要求学生事先选定题目进行演讲,在演讲题目的选择上,本门课程结合课程思政内容而进行选择,从而更好地起到育人效果。

本学期的高级日语3)课程的演讲,共设定12个主题,在学期开课前发给学生,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每个主题由2名学生进行演讲,演讲时长三分钟,演讲后设定由其他学生进行的日文提问环节。

本门课程选定四个中国节日,因此,在本门课程以这四个节日为例,锻炼学生用日语正确表达中国节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由于本门课程针对的学生为日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因此,对于职场以及就业后的内容较为关心,因此选择四个跟工作相关的主题,由学生进行发表与讨论。另外,通过课后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面对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从以下三个方面选定以下12个演讲主题:

1)中国节日的日文介绍:①端午节 ②中秋节 ③重阳节 ④春节

2)个人品格:①拖延症的原因和克服。②为掌握外语是否有必要去国外留学。③如何面对挑战和失败。④如何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3)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①如果工作充实的话,是否不结婚也可以。 ②工作后,应当躺平还是继续提升自己。③职场中的隐性涉法行为。④女性在结婚后是否应该继续工作。

2、例句中的融入:

在课堂上,针对新的句型和词汇的讲解过程中,需要大量举例和造句,在例句的选择上,有选择性地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既达到对课程中出现的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要求,又能够兼顾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的实现。本课程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文版第一、二、三卷为重要参考资料,从原文中选择合适的例句融入语法的讲解中。

3、课堂讨论问题中的融入:

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日文表达能力,针对每篇课文的主题,每课会结合课文内容设立小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同时做好思政问题的融入。如第二课「引き際」(隐退之时)中提到何为隐退的时机问题,从而提出在中国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应当延迟退休、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关注,并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手段: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

为确保专业课程学习时长,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本课程借助当前在学生中流行的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双线融合式的教学法开展课程思政内容。

课前:发布演讲主题,课中: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演讲以及课文讲解和小组讨论,课后:将课后作业的成果展示在微信公众号。如图1所示。

 

1 微信公众号与课堂的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

1、课前:发布主题

在课前将演讲主题制作成短视频的形式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使学生对于演讲的主题有所把握,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2、课中:主题演讲、课文讲解、问题讨论

通过对课前的主题演讲内容的发布,学生事先选择主题,在课上进行演讲。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主题演讲进行点评,进而进行课文讲解,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中国国情或当下时事热点等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表讨论结果。

3、课后: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组汇总意见

学生结合课堂上的评价内容和新的学习内容,在前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课后作业,并在完成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这样就实现了微信公众号和课堂教学的双线融合式教学,既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将学习成果通过已在学生中普及率很高的自媒体形式广泛地使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日语知识。真正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四、评价方式:

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以及促进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目的之下,制定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突破语言能力单一评价维度,增加对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性、价值观、态度等评价维度,“语言”与“思想”同向同行评价,即检验“思政育人”的成效。

由于本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因此通过课前布置的任务、课堂的学习和表现情况,每课的练习和小组讨论、阶段性测试等方式,来安排基于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评价活动。

1、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适合本门课程的混合式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的学习活动并非公式般的套用根据出席、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评价方式如:学生对于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中日文化和习惯的掌握和对比情况、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等,根据线上公众号的成果发表、课堂上成果的展示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以上目标培养的能力的达成情况来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评价方式。

2、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明确测试活动的评价标准,并把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传给学生。学习活动和测试活动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给出分数,而是促进学习,所以在提出评价活动的同时,要把评价标准明确并详细传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表现中的优势和不足,也要及时传达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的改进。另外,在进行评价时,改变以往仅由老师一人进行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进行评价。

3、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和反思

通过总结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以及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学生中对形成性评价中各项活动的感受进行调查,从而总结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并进行反思,从而为今后更好在课程中实行形成性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从而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效果。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的改进。通过及时、动态对学生实施评价并注重反馈,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在评价的同时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评价体系的完善,也避免了形成性评价的主观性,起到更加客观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效果。

五、总结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了解我国国情、拥有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日语专业人才。在提高日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仅可以用日语介绍日本的文化,并且能够用日语熟练介绍中华文化,从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传达出去,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外国语学院(武圣校区)李远执笔

                          校督导团 李敏推荐

2024年1月5日


关闭窗口

 中国沈阳 辽宁 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

辽宁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