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课程名称:古典文献学
专业类代码:050305
课程负责人:韩亚楠
(一)课程简介
古典文献学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必修专业课,常设在大三年级,48学时,3学分。本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出版机构、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企业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的人才。
(二)重点突出交叉创新,建设省一流本科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学科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古典文献学正是这样的基础学科。编辑出版专业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加强文献学学科建设,建构能够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古典文献学课程。
1、本课程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掌握较为扎实的古典文献学基础。中国最优秀的出版社都需要这样的人才,譬如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编辑人才需要传承、批判和继承古代文化,需要依赖古典文献的可靠文本。古代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讹误,而纠误正讹,补缺删衍,对古典文献进行校勘就成为编辑的基本功。
2、本课程培养编辑人才具有“跨界”能力,使之成为跨学科的综合人才。众所周知,编辑就是“杂家”,古典文献学与中华传统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关系,既包括传统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文献的研究,也涵盖了法律古籍、经济古籍和科技古籍等文献的研究。本课程综合性交叉学科的特点,使古典文献学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等方面,有着先天性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沟通传统与现代,更适合当代编辑的职业定位。
3、本课程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与中华传统学术一脉相承,是中华传统学术在当今社会的直接延续。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都直接承袭自古代,是中华固有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今的自然接续。因此,编辑人才需要掌握本学科,编辑人才生产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门课程是传统学术融入现代学术体系的一次成功尝试。经过多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本课程获批2022年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获批校级课程思政
本课采取沉浸式教学模式,注重甲骨文字书写与文化溯源、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获批辽宁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课。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所涉及教学内容比较艰深晦涩,年轻同学们在初学本科目时,会产生畏惧心理。结合编辑出版专业的专业特性,我对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近三年的教学中均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兴趣与知识结合、热爱与文化自信结合,取得不错的收效。
从书写甲骨文开始走入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很大程度上跨越了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经典学科。甲骨文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现存最早的文字,是非常吸引人的。任课教师对一些经典甲骨文字解释后,开始组织同学“摹写甲骨文”,每节课的作业就是用小楷本写上五十个甲骨文,然后在空白处注释当代简体对应的汉字。同学们在学写甲骨文的过程中,还按照要求去图书馆查找一些出版史上提到的经典作品,尽力去阅读相关作品;还有的同学把作业与家长分享,获得家人、朋友认同,同学们开始喜欢这门课程。
甲骨文作为汉字系统的最早原始材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字体演变史,尤其是古文字阶段的字体演变史,无疑将有着很大的参考作用。在摹写甲骨文、小篆等字体过程中,同学们对书法史、字体演变史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四)持续建设本课程,收获教学成果奖
经过不断打磨,基于古典文献课程,《新文科导向下编辑出版人才的古典文献学体系创新与能力》获得2022年辽宁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课程着力提高学生动手编纂古籍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重视古典文献、热爱古籍,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传承价值!古典文献与文学、哲学、历史等多学科之间紧密联系,学好本课程有利于新文科背景下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贯通。为实现上述目标,古典文献学课程在实践环节上,由教师带领同学们重新编纂中国古典名著。古典文献学课程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同学们重新编纂中国古典名著。本训练从通俗小说入手,每个同学编纂两回章回体小说,学委担任责任编辑,任课教师再进行批改。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感到古籍文献编纂工作不容易,对编辑工作有了具体感性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课教师坚持使用雨课堂,课上互动良好,受到学生欢迎。在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本课程都力求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紧密联系学科发展实际,使同学们乐学古典文献,同时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疫情期间,同学们采用雨课堂与腾讯会议结合方式,积极在雨课堂分享学习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线下课程,每次都坚持使用雨课堂,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五)举办文化素质讲座,让更多的青年热爱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学是工具学科,不仅文科生需要了解,理科生也需要了解,比如中国天文史、中国工程史等等,都有大量古典文献存世。课程负责人多次参加辽宁大学文化素质讲座,讲座题目即为《古典文献学入门》。线上线下的文献学讲座,吸引各个专业同学前来参与。讲座中主要是古典文献学基础知识剖析,同学们通过线下提问、线上弹幕等形式与讲座教师互动,增加了文献学的趣味性并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同学了解文献价值意义、增强青年学子传承文化的自觉性、传播文化的自信心。
学生评价:
2020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刘小楠同学:
课堂中,韩老师是一个富有经验,对待教学认真负责的老师。她的课堂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举例充分恰当,同时会充分利用雨课堂教学系统,积极鼓励各位学生踊跃发言和投稿,使课堂气氛积极热烈。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同学的提问,能耐心讲解,不厌其烦。韩老师有时组织真实问题解决课,使同学们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得以解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问题的实践课,使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021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王元同学: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有操作性的课程,但在韩亚楠老师的课上,我由最开始的认为文献学是一门枯燥艰难的学科,到收获了大量知识,并愈发觉得文献学的有趣和实用。韩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课程深浅适宜,实际操作多,教学效果好,有自己的特色,能很好地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方面,她每节课后都会布置一些跟古籍有关的有趣实践,使我们在参与到课堂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素质,提高了文学品味。在韩老师的课上,我意识到传承以古籍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备的素质涵养与责任使命。与应付一时的课程考核相比,我更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路上能不忘初心,从古籍中汲取知识、涵养素质,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细水长流,步步为营。
教师简介:
韩亚楠,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辽宁省电影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评论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编著《撒切尔夫人传》。《古典文献学》获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传播学视域下的冯梦龙及其作品研究》《新时期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主持辽宁大学本科课程思政、辽宁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各一门。先后获得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辽宁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辽宁大学创新创业导师。主要参与国社科项目《唐宋进奏院研究》、主要参与教育部项目《宋代改革宣传研究》。在《中国出版》(CSSCI)、《媒介批评》“光明网理论版”等学术期刊、中央级媒体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新闻与传播学院 韩亚楠执笔
校督导团 纪殿禄推荐
202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