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中国历史文献》是历史学部的专业主干课,主要面向历史学和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同学。该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旨在介绍中国历史文献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实现学部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课于2022年度获批辽宁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主讲教师沈胜群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随后在中山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入职历史学部后,作为青年教师,其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完成多项科研、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一定的教学与科研成绩。
一、走进历史现场:注重文献引介与讲授
历史文献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学术研究的支撑。帮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遗存的历史文献名称与种类,按时空观念建立文献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是本课程的基本目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讲授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代开始,按照王朝更迭过程,详细介绍该时段的文献存留情形,以及在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核心文献。如《汉书》一节,讲授者从文献生成机制出发,重点介绍了《汉书》的成书历史、体例、内容,以及历史价值等方面,助于同学们厘清此文献的基本情况。
课堂讲授历史文献体例与内容
二、细读文本材料:夯实专业根基与素养
文本材料是历史文献的精华,更是历史知识的载体。细读文本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献基本内容,又锻炼了同学们分析材料和古汉语的能力。讲授者利用便捷的雨课堂技术,解决了传统纸版阅读材料不易保存等难题。在研读课开始之前,发放相关的文本资料,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在研读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一节中,结合影视剧作品《三国演义》的剧照,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揭示历史上真实的诸葛孔明形象,利于同学们明晰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差异,以及在学术研究中如何选择真实可靠的文本材料。
课堂细读和分析文献文本内容
三、厚植家国情怀:注入思政养分与理念
历史文献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诸如《诗经》《礼记》等文献,不仅呈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起到了陶冶读者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作为辽宁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国历史文献》在教学计划设计中,思政内容一直贯穿课程始终。此外,针对文献课的枯燥性,讲授者充分利用沈阳市拥有丰富历史遗迹的优势,鼓励同学们在课余走进田野,在历史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指导下,感受田野课堂的魅力。进一步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锤炼身心,志存高远,感悟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课堂分析文献中蕴含的时代现象
总而言之,作为历史学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中国历史文献》课程一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导向作用。在传统课堂之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文献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和学科素养。此过程中,讲授者运用雨课堂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献的兴趣。与之相应,在借鉴历史人类学等学科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拓田野课堂,拓宽视野,在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附:主讲教师学术简历
沈胜群,吉林省梨树县人,现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17.07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7.09-2019.12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专研领域为清代漕运史与区域水运史、交通史。研究兴趣以清代运漕群体、军户家族为主,注重群体与制度、社会间的联结与互动。近年来,对清代辽河水运史、两广驿传系统与地方社会的交互性也有一定的关注。此外,对运河学、民俗学、传播学等领域皆有兴趣。
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辽宁省社科联合作课题(青年项目),以及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青年项目)等课题各一项,在《民俗研究》《历史档案》《新闻传播与评论》《西部史学》《运河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几篇,获2020年度第三批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校督导团 石庆环推荐
202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