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十余年的辽宁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实践中,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断地总结,张素云教授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高校思政课特点的“三交流”“一反馈”的教学督导工作方式方法。“三个交流”:一是与一线授课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二是带着教学问题同相关专业教研部主任进行沟通交流;三是与学院班子主要领导,特别是主抓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做到联系畅通。“一反馈”:即每学年在学院召开一次教学工作总结座谈会,将全学年的教学督导工作予以总结与反馈。其特色是它的直面性、互动性、针对性、效果性和引导性;其核心是服务意识;其任务是提高教学水准;其宗旨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督导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工作职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教学督导工作目标、任务的有效手段。本文访谈仅就通过线下交谈、微信交流和文字沟通等形式,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专业教研部主任交流访谈的情况。它展示开学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院班子的领导下,在各教研部主任的直接主抓下取得的可喜教学成果,乃至一线教师在2023年春季学期特殊的复杂教学环境下,稳站“三尺讲台”的探索精神、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张素云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不忘育人使命 赓续初心斗志
——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主任 王建
2023年,举国一心,共克时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的一线教师将党和国家赋予的思政课职责使命放在首位,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之中。
1.坚守育人使命,确保教学质量。一是注重新教材的研修。寒假期间,教研部利用仅有的电子版,多次进行2023年版“概论”的集体备课,并对新版教材进行研读学习。为2023年春季学期“概论”教学的顺利开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1)在思想上加强政治引领。(2)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 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向上、思想端正、作风正派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2.坚守工作岗位,恪尽职守不减。2023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全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崔秋梅老师长期以来患有慢性类风湿疾病,但本学期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上;程铁娥副教授因新冠肺炎发烧不退,但经申请改为线上坚持授课。宋波老师常年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好,本学期克服困难自始至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课程精准到位,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青年教师高冉热情地为生病的学生服务,不仅帮忙寻医问药,而且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学生补课,充分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品格。
半学期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的一线教师,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任务,并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日常工作。5月份顺利完成辽宁省示范观摩课的录制,6月份迎接沈阳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的交换听课项目等,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一致好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全体教师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如一,赓续初心斗志,勇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探索不停,“三尺讲台”立德树人
——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研部主任 陈发水
2023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研部共有10位教师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在近半年的教学中,大胆探索,立足“三尺讲台”,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准与水平。教研部的一线教师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一是坚持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纲要”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学科特点的实际出发,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解疑释惑。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是学生团队参讲为辅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坚持课堂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三是学生全员参与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在春季学期“纲要”课的实践教学中,授课教师立足沈阳本地红色文化、涵盖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大学生走进以沈阳为主的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深度体验与感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感知历史与时代的脉搏,将文化的育人育才功能充分地挖掘与发挥出来。
2.发掘省内有效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学分和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研部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2学分社会实践中,拿出1学分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从2019年秋季开始,每年有4000余学生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参观“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辽沈地区的红色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此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意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更加坚定了当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推进“大思政”格局的形成。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促成“大思政”课格局的形成,春季学期开学前夕,该教研部与省外和省内高校联合举行了集体备课,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因势设课,因育人探方
——访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主任 邢邑开
根据教社科〔2018〕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拟定从2019年级开始“形势与政策”课程为 1-4学期,每学期8学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承担此课。
一、课程的凸显特点与教学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为此,该课程采取了如下教学方式方法:
1.专职教师授课。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多数高校是以非专职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而在辽宁大学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全部由专职教师授课,拥有独立的固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团队。故该教学团队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能准确地把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因底蕴深厚使教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因此深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2.“双师同讲”系列课。“双师同讲”系列课,即由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同蹬讲台的教学法。近年来开设了双师同讲乡村振兴、双师同讲国家安全、双师同讲抗疫精神、双师同讲建党百年等教学专题。本春季学期则开展了“双师同讲建党百年”的专题讲座。
3.突出学生教学的主体性。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设计了多种教学互动环节,特别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时事热点问题通过演讲、情景剧、辩论赛等形式进行的展示,大大提高的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
二、有效的教学形式,获得可喜的成果
在前期教学的有力铺垫下,在教研部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春季学期采用的“专职教师授课”“双师同讲系列课”和“突出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一是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该教研室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年多以来,以“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意义。
二是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普遍认可。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在学生评价的5门思政课中位于第二位。春季学期开设的“立志复兴伟业 踔厉奋发前行”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等专题,更是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
三是青年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普遍的提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的教师们组成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坚持集体备课。二是注重以老带新。对新入职教师教研部不仅安排了以老带新人选,并要求到教学一线指导听课。与此同时,教研部有效地组织指导了新入职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有效地提升了其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辅相融,“两课”方能并茂
——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党支部书记 李轶楠
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2022年3月,学院新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部,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在我校本科生中全面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该教研部团队在刚刚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承担了崇山校区2020年级22个班级3978名学生的授课任务。尤其在“三新一无”即:新课程、新领域、新队伍,无教材的情况下,平稳扎实有序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摆在教研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处理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相辅相成教学关系问题。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该教研部颇有体会的认识到:
1.把握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是开展好教学的核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两门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可分割的伟大理论成果,具有继承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性。一是从历史逻辑上看,“两门课程”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二是从理论逻辑上看,“两门课程”的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三是从实践逻辑上看,“两门课程”都需要构建“研究—教材—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转化,达到教学研相长之目的。
2.搞清两门课程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是开展好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层面而言,一是完整、准确把握两门课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无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一线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弄清两门课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是开展良好教学的起点。只有把握好两门课程的主要脉络,才能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驾轻就熟,详略得当。二是兼授两门课程更有助于提高该学科教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素养。两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等教学环节,可以促使教师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更好地讲透讲深两门课程。
3.打破两门课程的壁垒,是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的精髓。教师是“大思政课”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全链条授课能力,使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本学期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平台,教研部搭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研平台,联合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太原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及其他10余所民办高校组成的集体教研平台,多次举办集体备课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有效地贯彻落实了“大思政课”的理念、路径和实效。
出水芙蓉,马院本科教学喜获成果
——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 苏里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于2021年首次招生,2023年春季学期,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1、22级本科生共计开设了13门本科专业课程,544学时。其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全新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学院本科专业课任课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积极进取的教学工作态度和身体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有针对性地力推教学教法创新,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学案例。
1.“一核两翼”教学法。2023年春季学期祁冰教授和汪海燕老师创新运用“一核两翼”教学方式讲授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一核”,指的是以培养塑造历史观为核心是基本教学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为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两翼”,是突出经典著作、学术论文阅读和“六地”社会实践两种创新手段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以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阅读为切入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贯通。另一方面,以多元“六地”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抓手,建构“理论+实践”大思政教学格局,组织学生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奉天工场旧址、中国工业博物馆等红色场馆,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边界。
2.把握方法论的教学核心。李凯老师主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方法论》是师生普遍评价较高的课程。该课程坚持将方法论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理念,关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力求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清、讲透教学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看问题提升到从国家角度、历史角度看问题,并将方法论的学习与此前学生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横向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认知。该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教学法。为支持新媒体新技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教学实践,本科教研部主任苏里积极引领学院本科生开展社会实践,并组建了大学生思政微课专门拍摄团队,鼓励将实践学习所获展示在网络上,依托学院微信教学平台“六地文化研学”进行课后教学和宣传推广。
上述教学案例采用的教学教法均有力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其一,确保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令课程既有情感认同,更有理性认同,既有参与感,更有获得感,有效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其二,将“真实问题”有机贯穿、融合于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三大实际”——中国国情实际、社会热点实际、学生成长实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三,通过生动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弘扬优秀文化,探索出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为发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舞台。
专访撰稿: 王建 陈发水 邢邑开
李轶楠 苏里
专访定稿: 张素云教授
初稿日期:2023年6月27日
定稿日期:2023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