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简介|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教学督导|质量监控|信息中心|高教研究|党建工作|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督导 >> 督导动态 >> 正文
进入历史学的思考——以国学院《中国古代史专题与原著选读》为例
2023-05-05  

(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中国古代史专题与原著选读》是国学院学科核心课。主讲教师李严冬讲师是辽宁大学“优秀本科教师”,长期在历史学部主讲《中国古代史》课。在国学院开设古代史专题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历史的专业能力,达到夯实国学基础,拓宽文史视野,延伸学术思考,促进自主创新的目的。

本课程以“进入历史学的思考”为教学目标,在讲解古代史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传授现代史学的概念框架、研究思路与评价标准,让学生沿着科学的路径展开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其基本形式,是从“二十四史”中节选出与古代重大历史课题有关的文献篇目,通过读、讲、论、辩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有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我们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便利条件,将课前预习、资料搜集、课堂讲解与课下作业串联成线,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本课程坚持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的密切结合,将“继承传统文化,体认文明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课程思政的探索方向,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1.建立清晰的时空框架

帮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思考历史问题,是本课程的第一要求。

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是在以基本的时空关系为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在时空的参照与定位之中,才会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有客观的理解,才能在世界上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做合理的比较分析。人类文明起源的历程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曾有幸跨越文明的门槛。而在文明史的长跑中,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类的命运一直在随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的变迁而兴衰起伏。因此,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因素造成的历史景观,应该是学习大学历史课入门阶段首先认识到的问题。

教学中提出具体问题分析截图

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建立起时空框架,本课程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之外,选择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为第一参考书。所有问题的讲读与讨论,都必须有时间和地理条件的参与。如大泽乡起义,起义所在的泗水郡南临淮河,气候暖湿,陈胜等人却要北上至寒冷的渔阳驻防。泗水郡还是十五年前楚军折戟、项燕自杀之地,也是刘邦、项羽故乡。多种因素凑合之下点燃了起义烽火,并迅速遍及淮北至中原各地。学生通过图上作业,标的《史记》《汉书》所见之地名与人物轨迹,可以更加真切地考察历史背景。另外,在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作业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手绘家乡所在的汉代州郡地图一份,或者绘制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古代地图一份,起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作业举例(1)

2.辨别文字背后叠压着的文化地层

阅读历史名著,就是以文字为媒介去考察古代历史,所以不能不对文字的来历与流变报以审慎敏感的态度。一个文字,便是一部文化史。文字流变至今,意蕴层累叠压,更替流变,布满了历史变迁的印迹。正如陈寅恪在《元代汉人译名考》中说:“一时代之名词,有一时代之界说。其涵义之广狭,随政治社会之变迁而不同,往往巨大之纠纷讹谬,即因兹细故而起,此尤为治史学者所宜审慎也。”所以将文字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引入史学,历来是我国历史学术的优良传统。因此,本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以训诂文字为基础阅读文献的能力。课堂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对相关译注有充分的预习,借助《说文解字》《辞源》《故训汇纂》等工具书对字词的来历、翻译及使用做历史的追溯。学会用当时词义理解当时文献的能力。所以,课程作业的第二项就是翻译古史文献中的篇目。

学生作业举例(2) 

3.燃烧史料融化冰封的历史

本课程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利用文献史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学首先是史料学,对于喜欢思考历史问题的人来说,这一认识可以看作是专业人与业余者之间的分野。国学院同学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抱有极大的热情,更需要锻炼形成搜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我们在课上提出,“只有充分地燃烧史料才能融化冰封的史实”。因此本课程发扬老一辈史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既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也培养学生阅读考古报告和古文字材料的素养。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利用雨课堂提前发布历史专题,请学生从传世文献、古文字材料和考古报告等各方面对相关史料进行统计,逐一分析和评估各类材料的史料价值与利用条件,对各个问题可以达到的论证程度作出判断。然后用一定的课时做课堂讨论,交流各自对史料来源与价值的看法,对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解决相关历史问题作出评估。以此作为研究历史问题的前提。

坚持问题导向下的自主创新学习

4.课程思政:人类视角观察古代文明与文化

在课程中注入思政内容,让学生从古今变迁中领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是当代历史讲堂需要肩负的当然使命。习近平同志指示我们,“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中国自古就有较高的文明程度,但却缺乏同外域畅通无阻的交流条件,也缺少比较的动机和压力。所以我们纵向的历史观意识极为发达,缺乏横向的、比较的“国家(文明)类型”的概念。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历史学需要努力的方向,学生应该站在人类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从而为中国文明与文化做出准确的定位。这也是我们在课堂上贯穿始终的思政视角。因此,我们从史籍中特别挑选那些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同其他民族和文明的历史横向比较。让学生们去发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对中国文明的长久延续起到关键作用的文化要素。在对世界文明的交互体验与欣赏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现代素养。

 

 

 

 

 

 

《中国古代史专题与原著选读》主讲教师 李严冬撰稿

校督导团 石庆环推荐

2023年55日


关闭窗口

 中国沈阳 辽宁 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

辽宁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