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工程伦理》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大二年级修读本课程,需达成以下课程目标:(1)理解伦理学及工程伦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对伦理与道德、工程与技术、不同伦理立场及伦理原则、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等有整体性认识;掌握独立思考解决伦理困境问题,进行伦理推理,并可以清晰和具有说服力的交流伦理立场及观点的能力;理解工程师共同的伦理责任,明确工程伦理问题的主体、主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工程活动相关的伦理规范等,对工程伦理以及实践中的问题有整体性认识;掌握如何辨识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解决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时应遵循的依据及其优先次序,以及解决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相关程序;(2)分析具体工程伦理案例,掌握解决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工程中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并运用工程伦理规范和基本思路独立思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理解尊重个人,宽容差异,保护环境,以及诚实公正、诚实守则的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等伦理要素在实际工程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课程建设内容如下:
(1)以真实问题为引导,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构建案例教学新模式
课程以培养工程师及其他工程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其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为基本目标,系统阐述了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本课程分为通论和分论两个部分:通论主要探讨伦理学与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工程实践过程中人们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工程领域遇到的特殊问题,以及共性的伦理问题在这些领域的特殊表现,分析不同工程领域的工程伦理规范。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着重体现“以真实问题为引导,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学理念,在思政元素提取过程中体现“顺其自然、系统挖掘”的原则,以(1)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3)中国方案与文化自信;(4)法治意识与生态文明;(5)职业道德与公民品格;(6)全球视野与国民需求六个维度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点,将其与知识点及真实案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和评价环境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与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强化培养理工科人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以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思政元素对教学过程全覆盖。
例如,在讲授工程伦理的生态保护原则时,通过介绍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伟大生态工程,以无坝引水、水旱从人为特征的都江堰,如何可以真正实现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相沿不辍滋养天府之国两千余年。首先以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及“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经验为例,剖析其蕴含的科学原理,承载的创新技术,以及凝结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意识到,生态工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道德范畴由人类种群内部伦理推向种际伦理,由当代伦理扩展到代际伦理,而生态保护不限于政府或社会组织,而是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最终使学生思考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们中国人为何素来有更深的家国情怀。国家危难之时,我们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太平岁月,我们更应体会安土重迁的黎民之性,骨肉相附的人情所愿。正如小学课本中描述的,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理应怀有更深的情感羁绊。如今自横渠先生诞辰已逾千年,他孜孜以求的人生鹄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今仍为当代青年提供着励志之鉴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因此希望同学们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为祖国绿水青山的千年大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融入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生态文明、职业道德和公民品格等元素。除此之外,在上述过程中借助了B站等网站的视频资料,从学生观看视频案例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参与度较高,且课堂氛围较活跃。本课程代表性工程案例视听资源如下:
(2)以职业伦理教育为定位,学生为中心,强化培养伦理推理及交流观点能力
工程伦理与科学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伦理等密切相关,系统阐述了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以培养环境工程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升其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为基本目标,有助于提升环境专业工程师伦理素养,强化其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致力于使学生把握工程师共同的道德责任,同时提供给他们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让他们能自己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具体的目标包括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增强清晰地和具有说服力的交流道德观点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个人,宽容差异,保护环境,以及道德上的诚实。为了准确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必要延伸学习一些伦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以更深刻地认识“善”“公正”“责任”等范畴,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问题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表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以对科学技术和工程伦理的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营造开放交流观点的学术氛围。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案例、理念均以真实问题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规划包括电子资源共享、分组讨论等在内的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了多视听平台资源及互动渠道,使得教学过程的时空延展性更强,学生亦可通过B站,慕课视频,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等平台拓宽视听资源维度。在此基础上,提供思想实验及“翻转课堂”等契机,保证课堂互动性及学习响应度,强化对学生伦理推理及交流观点的能力的培养,以期更大程度保证了师生间交流互动。
(3)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索终身学习教育内涵,实现“知行合一”
工程伦理素质作为现代工科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仅仅依赖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或一段时间的培养,需要多形式、多渠道的长期教育。具有伦理意识,也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如何将伦理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本课程建设在保证教师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对“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表达,探索构建适用于终身学习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雨课堂平台可以将学生阶段性随堂交流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以更实时更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与案例分析报告同时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侧重考查学生作为主体将道德行为的养成内化于心的能力,以期通过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好地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学生达成的毕业要求指标点6-2: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及指标点8-2:理解诚实公正、诚实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使得工程伦理教育,成为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抓手,并由此引导其逐渐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情感,进而由道德情感指引道德实践,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环境学院 吴洁婷 执笔
校教学督导团 薛建生 惠秀娟 推荐
202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