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三进”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界在语料库建设、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译本与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目前此领域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以课例研究等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后天》为例,在课文主题思想、跨文化能力维度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新理念中发现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此为主线开展教学设计和方法研究,在“三进”工作中做出探索和尝试。
文化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提到的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多样性、开发包容、坚持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等文化观与前期研究中所提炼的跨文化情感维度高度契合,因此很有必要抓住此契合点,仔细研读文本,从上下文语境中理解习近平文化观的深刻内涵,并嵌入到课文主题思想讨论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中。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通过商务英语篇章的学习,强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拓展商务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兼顾商务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第三册侧重强调语言、文化和商务三者的有机融合;教学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其专业素养、学科知识和高阶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语言与文化融合意识、语篇的深层次理解能力需要加强,词语的文化内涵、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亟需提升,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需要积极引导,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需要进一步巩固。
(二)课例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层面,本课例前期研究以本土化研究为例,以武圣校区学生为样本,通过量化分析,验证其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及良好的模型拟合。通过量化和质性混合式研究,整合中西方相关跨文化敏感度理论,构建出适合本土语境的、以道德层面为规约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分离出5个内涵维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开放和包容、移情能力、文化认同、跨文化思辨能力。本单元教学实现跨文化能力培养5个维度模块化,设定单元情感维度,分配到各单元课程内容和跨文化思辨能力训练中,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有效干预。
(三)单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1.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引领和实践五个目标,其中价值引领是课堂教学的隐性目标。
2.研究问题:
(1)如何以第一单元中课文1和设定的跨文化情感维度为抓手,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明确主题思想,发现其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所蕴含的新理念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
(2)如何以思政元素为主线,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合课程场域,形成辐射效应,把思政理念融入到语言综合能力、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商务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核心价值素养的培养,并在本单元的五个目标中实现协同发展?
3.单元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单元课文语篇主题思想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框架,由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组成。
图1:基于单元课文语篇主题思想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二、单元教学课例详解
本课例聚焦课文语篇主题思想,在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思想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相契合的思政元素。
(一)预热阶段
教师结合文本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文化观的深刻内涵,把握课文主题思想;预设文化认同和跨文化思辨能力两个情感维度为本单元跨文化主题;采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模型;检查单元主题内容预热部分,提前做好预习。
(二)厘清语篇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语篇各部分的主旨,布鲁姆的认知能力中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六个等级贯穿其中,体现高阶思维的渐进过程;理解和阐述生态经济学学科知识,确定语篇主题思想。
图2:课文论证思路
(三)提炼思政元素
1.所提炼的思政元素与课文主题思想、跨文化情感维度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理念高度契合,预期实现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商务实践能力和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
2.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语料中分别以 “自信”、“共同体”、“生态”为节点词,停用词设定为标点符号,左侧和右侧区间均为5,子节点数量均为50, 结果显示:以“自信”为节点词的搭配中,“文化自信”出现频次为34,位居第二,仅次于“制度自信”(37);以“共同体”为节点词的搭配中,位居前两位的是“命运共同体”频次为79,“人类共同体”为56;以“生态”为节点词的搭配中,“生态文明”频次为68,位居第二,仅次于“生态环境”(96)。可以看出,所提炼的思政元素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关键词,是本单元教学的育人目标。
图3:课文1的思政元素
具体步骤:
Text 1 The Day After Tomorrow 主题思想讨论
首先预设本单元跨文化情感维度为文化认同和跨文化思辨能力。
a.第1-6段内容讨论: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师生问答;注入隐性教学目标。
师生问答:
(1)第二段语篇中“one small animal species”指代什么?
(2)第二段最后一句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作者的语气是什么?此语句引申含义是什么?
(4)第五段中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表述,如何体现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5)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启示?
讨论意图: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地球系统的运行模式,其改变是不可逆转的。引导学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思想,意识到整个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方面表达了人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中国思想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理解人和自然,其表现在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荀子》的《天论》篇中 “天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优秀思想。当代中国提出的“和谐发展观”和 “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充分反思西方近代科学至上主义等思想的弊端后提出来的。从中国的“天人合一”传统中汲取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通过基于语篇的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b.第1-6段语言难点讨论:
例句1:The ability to influence other species has given us a profound conceit of ourselves. Yet our use of other species is coupled with an amazing ignorance of how natural systems work, their awe-inspiring interconnectedness, and our total reliance on natural services. (para 5)
讨论意图:作者运用词义反语(verbal irony)达到戏剧性的讽刺效果;讨论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具有极强的自负感,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运转机制、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对自然服务的极度依赖一无所知;认识到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第7-11段内容讨论: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师生问答;注入隐性教学目标。
师生问答:
(1)将全球环境推至危险边缘的六个主要问题是什么?
讨论意图:分析和综合文本,充分意识到“人类只有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慷慨回报,而人类对自然的无序开发、粗暴掠夺,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d.第7-11段语言难点讨论:
例句2:Any change in a system that gives primacy to market forces,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ever-rising consumption will be uncommonly difficult. (para11)
讨论意图:厘清句子语法结构。举例说明三个社会经济因素,讨论分析为什么这些因素使环境保护变得举步维艰?进一步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e.第12-14段内容讨论: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师生问答;案例分析;注入隐性教学目标。
师生问答:
(1)作者结论最终落在何处?
(2)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如何共同面对环境问题?
(3)作者通过什么视角来分析环境问题?
(4)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讨论意图:在篇章结尾,作者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经济是环境的“全资子公司”,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一主题。生态经济学是在对经济学范式的反思中向上而生的科学。生态经济学寻求物理和道德约束下的人类社会的富足、公平而持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f.第12-14段语言难点讨论:
例句3:Of course some rule-of-thumb method of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values would indeed be useful, not least in giving comfort to economists and more plausibility to their models. (para 12)
讨论意图:理解 rule-of-thumb method 释义;此句的下文是“但是我们也必须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本质上就包含了实现生态文明这一宏大目标,而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要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例句4:As as been well said, the economy i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have a particular responsibility to determine what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o use fiscal instruments to promote it.(para 14)
讨论意图:理解句法结构和重点词汇;明确篇章主题思想,理解生态经济学正视生态极限、重视自然规律、崇尚自然福祉的理念,以及追求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持久的宗旨,恰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愿景不谋而合。
g.基于主题思想的典型案例:李子柒短视频的海外传播
问题讨论:李子柒在海外网络平台传播短视频,商业目标是其主要驱动力,最终却能实现中华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分析其中的原因。
讨论意图:从分析视听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表层原因,逐步过渡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和哲学思考;从商务角度审视其精准的市场地位、资本运作能力以及打造个人品牌所赢得的经济效益;探讨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权力下传播个体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即利用表层文化的高渗透性,呈现中华文化器物等载体背后的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的生活态度。
案例启示: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研发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层面、多视角思考问题;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从案例素材、讲故事视角、受众接受程度、不同文化之间的情感共鸣、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努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四)课例研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通过各单元所提炼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细节中的融入,基本实现了课程思政各个教学环节全覆盖。
师生共同参与商务实践,夯实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意识,增强了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中,学生参与商务实践热情显著提高,学生共组建8个商务实践团队,研发8个项目,同时组建了跨年级跨专业的项目研发团队,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专业交叉融合,其中:学生的“砍瓜网+ZBC手办文创”项目参加辽宁大学砍瓜网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奖;指导学生参加“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作品Ingenuity on the Fingertips 《指尖上的匠心》线上采访辽阳非遗民间剪纸传承人张金石,用外语讲述辽阳剪纸的故事,提升青年一代对非遗项目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剪纸艺术的国际传播。在社会服务方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古韵筑梦》,宗旨是以经济、生态和文化视角搭建辽阳地区文旅共享平台,促进辽阳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王宇老师在进行线上授课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武圣校区) 王宇 执笔
校教学督导团 李敏 推荐
2022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