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疫情阻击战 教学不掉线!师生共同维护线上教学的平稳有序、优质优量,就是最好的抗疫行为!
《产业经济学》是辽宁省精品课程之一。产业经济学系依托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辽宁省创新团队,集成教学资源(教研室、研究中心、实验室、实训基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分布合理,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清晰互补的教学团队。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响应辽宁大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学团队开启“花式云端教学”,集成“多元化”教学资源,立足当下中国产业经济学热点问题,厚植学生爱国情怀,顶天立地,赋能育人!
一、深度案例教学、直击线上教学痛点。
教师变“单边主播”,学生屏幕下状态成为“黑箱”,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是线上教学的痛点!针对该问题,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持续优化授课内容结构,减少“教科书”式宣读化的呆板教学,深挖经济学前沿问题,设计优质案例,让学生以“顶天”创新的思考,去探寻“立地”的实践问题,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小口罩、大价值”。在非价格竞争中涉及到的“价值竞争”授课环节,教学团队成员张丹宁老师以疫情当下的必需品——口罩为切入点,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细分定位、客户需求培育与挖掘、精准化定价和营销策略等内容的教授,让同学们对“丰饶经济”下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与趋势有了清晰的认知,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以小见大”探寻经济学规律的思维模式。
探寻伯明翰绿色发展路径,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一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都面临着总量大、排放高、碳减排任务艰巨的难题,如何对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英国伯明翰有“被绿色包围的工业城市”之称。教学团队成员姜楠老师在产业结构的讲授环节中,以自己在伯明翰深度调研中的所见所感,总结了其绿色转型经验,并对学生进行了启发性思考,师生共同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观《强国基石》,叹中国工业蝶变。在“绪论”的讲授环节中,长期致力于东北振兴研究的团队成员高宏伟老师对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工业纪录片《强国基石》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解读,比如鞍钢第一炉钢水的诞生、中国北斗三号授时精度的提升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的开发等,向学生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新中国70年工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奋斗逐梦精神和使命感。
二、多元化云端课程,搭建“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复习-研讨会拓展”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成员郭晓玲老师一直致力于打造“全链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开课前将教学大纲详细内容与相关章节学习任务通过雨课堂提前推送给学生,课后,通过“微信课程群”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开拓思维,深刻地将“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复习”一体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贯穿到《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始终。
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与多元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通过开设专用公共学习邮箱,定期发送产业经济学相关的经典教材和前沿案例,实时为学生更新教学与学术资源,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借助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列论坛举办的多场国际会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学生了解研究动态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将教学模式进一步延伸为“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复习-研讨会拓展”,链条更长,授课效果更好。
三、勤思善学,善作善成,线上教学效果不打折
为了鼓励学生们创新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对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学们感兴趣的产业非常多,快递、短视频、美妆和乳制品行业等都成为热门的研究对象。同时,教学团队中的老师们都积极承担起挑战杯导师的职责,鼓励和引导所在班级的学生团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产业经济学知识积极参赛,项目涉及乡村振兴、环保设备研发等,真正做到勤思善学,善作善成!
四、启示
团队教学、多元渠道、鼓励创新、扎根研究,这是产业经济学课程线上教学的特点与亮点。教师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们创意热情,以“顶天”思维开拓“立地”研究。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只有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扎根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把学问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爱国情怀的“经世济民”人才!
经济学院 张丹宁执笔
校督导团 孙丽娟推荐
2022年5月3日